“阿娘,阿娘~”贾白从外间跑来,亲热地喊道。
“你这孩子,怎么风风火火的。”贾氏摇头,放下手里的账本,“天气转凉,丫丫要注意些。”
“阿娘放心,丫丫知道着呢。”贾白爬上案几,也不忘嘱咐道,“阿娘也要注意保暖,丫丫听说大伯送来了很多袄子,阿娘记得穿上。”
哟,闺女可真贴心。
“好好好,阿娘记得。”贾氏笑道,疼爱地摸摸丫丫的脸蛋,“这些日子夫子教得可能听懂?前几日说的碳笔做出来了吗?”
在贾家,五岁以前的启蒙是在家里进行的,五岁以后才看进度送到学馆,贾白如今还没四岁,是和贾玑一起在家学习,读文习字的夫子请的是张家推荐的一远方族亲,据说曾在郑公门下学过三年,经学和儒学都有所涉猎。
张夫子的课贾白学习起来没什么难度,至于碳笔,还是没做出来。
“夫子教的阿白能听懂,夫子还夸阿白了呢,还有阿玑。”贾白回道,“不过碳笔有些难,阿白还要在想想。”
“你啊。”贾氏点了点贾白的额头,“也就大伯好说话,才任你糟蹋东西。”
“才没有糟蹋呢。”贾白不承认,她扭了扭身子道,“刻字好难的,丫丫也是没办法,都不知道耶耶的字帖为什么这么难,丫丫日日练,都练不好。”
说起字帖阿白就很愁,字帖一看就是好的,阿白当然想学,但这个字体难临摹极了,阿白每次临摹前都激情澎湃,临摹后都以头抢地,明明是按照字帖临摹的,可字帖里的字是游云惊龙,铁画银钩,她的字是歪歪扭扭,春蚓秋蛇。
“丫丫不要着急,练字都是这样。”贾氏安慰道,“穆哥儿和访哥儿小时候也是写不好,但穆哥儿现在的字很不错了。”
阿白也知道练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她就是口头上说说而已,要真不让练,阿白还第一个不同意,这么绝的字不学到手多亏呀,阿白还私下里悄悄对比过耶耶送过来的字帖和家里的字帖,觉得还是耶耶送来的字帖更合心意,家里的字帖,不是说不好,只是感觉太正经。
“我知道啦,阿娘,我会坚持练的。”阿白保证道,凑到贾氏的面前的竹册上,“阿娘,阿娘,我听说这几天家里的农户送来了粮食,这个账本是不是就是记录秋收的呀。”
“阿白聪慧。”贾氏夸奖道,“阿白对秋收感兴趣吗?”
当然感兴趣啦。
阿白计划里的武医情财,后面三项都和粮有关呢——阿白这几天想了许久,终于给她想出解决医的办法,这个办法还和后面两项挂钩。
这不一想到办法,阿白就来探情报了,阿白猛点头,扯着贾氏的衣袖撒娇:“阿娘,阿娘,和丫丫说说呗。”
“罢了罢了,你这孩子,秋收也是管家的一部分,早些告诉你也没什么。”贾氏拿爱娇的闺女没办法,把她抱在怀里,取过竹册,指着上面的记录开始讲解。
贾家二房名下有八百亩田,虽因地处凉州比不得南方肥沃田地的产量,但折合下来也有五百亩田。五百亩田里有一百亩田是付给雇农的,余下四百亩田里,贾家有三十几口人,平日里用度,一年需两百五十亩左右,又有百亩是需要上缴给朝廷的,所以一年下来,家里余五十亩田押入粮仓。
“阿娘,五十亩田是多还是少呢?”贾白比划道,“可以产多少粮呀?”
“说多也多,说少也少。”贾氏解释道,“五十亩田在寻常人家,可以养活一家十余口人,但五十亩田,一年的产量也就等于大伯送你的小马。”